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
開好局、起好步是實現全年穩字當頭、穩中有進目標的關鍵。
持續上揚的經濟曲線、奮進有為的豪邁士氣、洋溢幸福的燦爛笑容,勾勒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畫卷。今年以來,全市發展起勢有力,較好實現了“開門紅”,托住了高質量發展底盤。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7.1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9.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4.8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 全力以赴“拼起來”
希望的田野上,種子已經萌發新芽;繁忙的車間,生產線日夜不停歇;穿梭在熱鬧的集市里,滿城煙火氣熱氣騰騰……港城大地繁忙的生產場景,折射出全市經濟的復蘇信號、產業活力和消費信心。
一季度數據顯示,我市三次產業分別增長4.7%、17.4%、2.9%,特別是工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企業效益明顯好轉,市場消費加速回暖,經濟回升向好的因素不斷積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不斷增強。
———工業經濟質量雙增。
工業是經濟的“脊梁”。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向發展聚心、向產業聚焦、向項目聚力,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持續化解企業發展難題,一批重特大項目投產效益不斷顯現。
昨日,徐圩新區盛虹煉化現場,一塊巨大的屏幕正在記錄盛虹煉化生產場景。盛虹煉化負責人白瑋介紹,今年以來,他們開足馬力搶機遇、抓生產、促貿易,各項生產、進出口指標穩步向好,實現首季“開門紅”。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1245億元,同比增長28.7%;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8%。
———發展擴量提質增效。
訂單飽滿,干勁拉滿,全市各地一片熱火朝天的發展場景。
在東海,來自全球的采購商重新回歸東海,一個個外語主播將東海水晶賣到全球市場;在贛榆,海鮮經濟快速發展,來自全國的主播在贛榆“開麥”,跑出了兩位數的增幅;在市開發區,一批新藥在生產線生產,新的增長正在形成;在海州,綠茶、星巴克甄選店等港城首店紛紛登陸,商業氣息日漸濃厚。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實現工業應稅銷售1197.2億元,同比增長8.9%,增幅排名全省第3位。674家規上服務業企業完成營業收入137.3億元、增長13%,高于全省平均3.8個百分點。
———增長活力更加強勁。
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我市經濟展現出較好的市場適應力和競爭力。一季度,全市新增入庫“四上”企業226家,與去年一季度相比,增加89家,增長65%。
正如市發改委總工程師王成章所說,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聚勢而進、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以港興市”,努力營造全力以赴“拼經濟”的良好氛圍,以高質量“開門紅”支撐全年“滿堂彩”。
轉型升級 積極開辟“新賽道”
從春天出發的連云港,“穩”的態勢已成,正在努力讓“進”的勢頭更加強勁。
新年伊始,潤普、華海誠科兩家企業就敲響了上市的鑼鼓,凸顯出我市企業的發展韌性和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一季度,我市企業再次獲批2款新藥,持續擦亮“中國醫藥創新看江蘇、江蘇醫藥創新看連云港”的銘牌;連云港籍全球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正式開工建設,我市海洋經濟的“智慧大腦”計劃全面啟動,我們也握住了船舶工業綠色智能化轉型升級的主動權……
今年以來,我市不斷開辟產業新賽道、未來新場景,新思想、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平臺……正在為全市經濟騰飛插上有力的翅膀。
———海洋經濟發展動能加速積聚。
浩瀚海洋蘊藏的機遇正日益顯現。今年以來,我市堅持陸海統籌、創新發展,積極引入一批涉海新型研發機構,努力招引一批海洋經濟項目,努力在海洋裝備、海洋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逐步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一季度,我市設立3億元海洋產業投資基金,全力推進海洋經濟的發展。目前,總投資64億元的華電贛榆LNG和總投資102億元的田灣灘涂光伏等海洋經濟項目加快推進,侯保榮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的省海洋技術創新中心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聯合研發實驗室揭牌成立,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首個實體項目正式落地,贛榆區順利入選2023年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試點。
———數字經濟賦能新發展格局。
作為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數字經濟”成為今年的高頻詞。
在市開發區康緣藥業固體制劑智能化工廠,來自藥材生產基地的中藥材通過智能化的生產系統,實現從中藥原料提取、精制到制劑的全過程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管控。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緣藥業董事長肖偉介紹,康緣藥業持續完善智能制造體系。較傳統車間,企業生產線效率提高23.47%,能耗降低21.77%,質量均一性提高22.46%。
市工信局三級調研員趙永生表示,數字化持續為產業轉型升級賦能。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呈現“智能化+”的放大效應。
在“智改數轉”三年行動帶動下,我市“數字